工匠,
于国是重器,
于家是栋梁,
于人是楷模。
在企业生产中,“工匠”们磨砺技艺、不懈努力,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保障了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品质。他们深耕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书写不凡的人生精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也让人汲取到了一往无前的“愚公”力量。
01
李宏炼现场讲解指导(右一为李宏炼)
平凡岗位上磨砺出的技能大师
——安徽军工集团东风机电公司高级技师李宏炼
从一名普通的数控车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从业30多年来,安徽军工集团东风机电公司高级技师李宏炼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新时代军工战线最美职工的奋斗篇章。
年,李宏炼从技校毕业后,来到安徽东风机电公司车工岗位工作,在师傅言传身教和自己努力钻研下,打下坚实的车工技能基础。年,李宏炼开始担任车工班班长,随着产品不断升级,产品零件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加工难度越来越大,作为班长的李宏炼更加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深入思考,创新加工工艺,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带领班组成员,解决了一系列生产加工难题,得到领导和同事们一致认可。
两年后,数控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凭借着前期夯实的技术知识积累,他很快掌握了新购进的数控车床零部件整体工艺编制、加工程序编辑和工装、量具等设计技术,逐步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遇到难题时,他带领车工班加班加点,有时甚至要通宵达旦地验证加工工艺。曾经在加工科研某项目、某弹等项目时,他们吃住在车间,连续工作四十多小时。年,省国防工会成立了“李宏炼劳模创新工作室”,年工作室被人社部认定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李宏炼的带领下,工作室已完成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2项,获得中国兵器部质量QC小组成果奖9项,获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项目成果奖15项,并荣获安徽省-年度技术创新成果奖。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他义不容辞担负着企业技术传帮带的责任。对于技术传承工作,他一直抱着一颗热忱的心,毫无保留、手把手地把精华、实用的技术教给年轻人,倡导人人学技术、个个争创新的氛围。在他的带领下,东风机电技能型人才梯队基本形成。
源于使命,担责在身。年李宏炼被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聘为“企业导师”。年受邀参与“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编写,担任《典型零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副主编。年被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聘为现代产业导师,受邀参加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并多次赴革命老区金寨县技师学院进行技术帮扶,积极履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时光不负追梦人,时代造就奋斗者。近期,李宏炼获得“年安徽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还曾先后荣获合肥市金牌职工、庐州创新英才、安徽省国防科技工业“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技术能手、江淮杰出工匠、安徽省最美职工、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等荣誉。
02
在江汽集团,人们都爱尊称他“汪大师”。
守护高精尖设备的机器“神医”
——江淮汽车集团乘用车制造公司机电工程师汪清
从业近30年,深耕一线技术岗位,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行业“大牛”;从跟着老师傅学技艺当徒弟,到倾心尽力传道授业,为企业培养数十位高技能人才……在江淮汽车集团,每当遇到复杂疑难的机器故障,人们总会想到汪清“汪大师”。身着酒红色工作服、头戴橘色安全帽的汪清,精通从数控机床到一般工业自动化线、工业机器人生产线等多种高精尖设备的维修技能,是大伙儿心中的机器“神医”。
年参加工作的汪清,是一名在基层锤炼出来的全国劳模、技能大师。爱学习、肯钻研、有耐心,是他的鲜明特质。“给机器检查,就像医生给人看病一样,最要紧的就是细心耐心。要一点点地仔细检查,才能发现故障、排除故障。”汪清说。
有一次,正处于生产紧张关头的一款车,因突发产线故障停产。汪清在一线奋战18小时,终于找出症结、排除故障,使生产线及时恢复运行,避免了经济损失。
随着技术进步,江淮汽车制造工艺自动化和智能化率逐年提升。自动化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项目是集多种复杂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实施难度较大,汪清被委任为该项目技术总负责人。面对技术难题和安全风险问题,汪清与专项小组技术负责同志从系统设计、制作、安装、调试等方面入手,逐个环节剖析研究,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在生产一线推广普及。在汪清的技术引领下,该项目历时近4年,共建成并应用10个自动化生产工作站,解放了约30人的人工作业,并同步将普通操作工培养成操作机器人系统的技能型操作工。经测算,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0万元。
做好传帮带,精心育桃李。有着过硬技术的汪清,带头组建了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工作室,汪清创造出人才专项培养“四步法”,开发了《机床电气控制》《西门子PLC应用》《KUKA机器人编程》等理论课件课时及配套实训课题35项,每年授课超过课时,为公司培养维修高技能人才40余人,其中高级技师4名、技师9名、机电工程师20余名。他带出的学员,多次获得合肥市职工技能比武、省级技能大赛及国家级奖项荣誉。他还积极参与“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多次走进职业技术院校,在莘莘学子中播撒争当技能人才的梦想“火种”。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带动一行。在专业技术上孜孜以求,在传道授业中甘为人梯,毫无“架子”、默默奉献的汪清,受到同行和同事们的广泛认可。如今在江汽集团,人们都爱尊称他“汪大师”。热情而朴实的称呼,透出大伙儿对他的由衷钦佩。
03
四大“绝活”深耕煤海,奠定了吴向东“中国井架吊装第一人”的美誉。
根植煤海数十载的四大“绝活”
——中煤矿建机电安装公司总工程师吴向东
从业24年来,吴向东扎根矿建安装,荒山相伴、井架为伍,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刁钻的技术难题,屡屡完美破解,创四项亚洲施工纪录,连续两次创造井架吊装世界纪录,在不断的实践中练就了“创”“管”“抓”“守”四大“绝活”,奠定了他在技术岗的华丽嬗变。
吴向东是中煤矿建机电安装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作为以矿建安装为主业的老牌国企,该公司已连续15年荣登全国煤矿安装行业榜首,这份荣誉中,他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在一线干了15年,我非常清楚一线职工的艰辛,我想通过科技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他们的劳动强度”。吴向东表示。他坚持“创新发展、提升质量”的工作准则,不断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新进施工领域的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年,其公司承揽济祁高速寿县新桥大桥制作安装工程,吴向东组建科研攻关组,率先提出“桥梁钢拱肋三段吊装”+“自重状态下合拢”技术方案,在行业内首次采用“滑轮系统竖向转体”+“液压提升拉移”组合安装工艺,并形成“3+2”式双铰链定位找正、下顶式桅杆顶升及稳定性控制、三段钢箱拱空中合拢等大桥科技创新成果12项。在吴向东的带领下,完成了首次煤炭企业进军桥梁领域的壮举,并创造了钢箱梁断面宽度世界第一、安装精度华东第一的佳绩。此外,吴向东荣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
在施工潞安矿业屯留煤矿主井系统机电安装工程时,该主井井架重吨,高76.8米,为当时世界上最重、最高主井井架。吴向东带领团队毅然接下了该项目,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吴向东着实费了不少脑筋,他根据项目部实际情况,修改了现场管理制度,先后完善了技术管理、施工设备管理、材料采购、安全质量等制度。在施工期间,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加大奖惩力度,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身为项目经理,他不仅统筹全局,管理监督全体职工遵守制度,而且以身作则,为大家树立榜样。在整整16个月的施工期间,仅回家2次,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在吴向东精细化管理下,该工程圆满完工,并获得“鲁班奖”荣誉,也是几十年来全国矿山工程安装领域的第一个“鲁班奖”,由此奠定了他“中国井架吊装第一人”的美誉。
从业24年来,参与、负责的每一项工程无一例事故发生,每项工程均在计划工期内按时完成,工程质量都达到验收标准,这都得益于他严抓狠管的“技能”。他曾带领项目部上山东、下淮南、奔皖西、闯西部,在参与、组织施工的20多座矿井中,他熟悉掌握每项单位工程的施工方案和安全质量措施,其中每项施工方案他都仔细审核。他严抓施工效率,在山东唐口煤矿副井井架施工中,他带领职工连天加夜推进项目进度,每天总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入睡,不仅实现了井架“当月组装、当月竖立”,而且仅用38天就完成了吊装任务,创造了亚洲之最。在技术上,他严抓技术交底,在每天雷打不动的班前会上,他都会组织技术人员对所有职工进行技术交底,详细讲解当日施工任务中涉及的技术问题,让每位职工都对其谙熟于心。担任公司总工程师期间,每逢基层单位施工关键阶段,他都会亲自到现场检查督导,“看到您来了,我们心里就有底了。”吴向东到现场后,项目部经理瞬间便有了底气。
吴向东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需要长期打针缓解病症。为了不影响工作,医院打吊针,白天在现场工作,领导和职工都劝他回家休息几天,把病治好了再来工作。他却说:“井架不竖起来,我睡不着。”从那以后,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便买了个小型冰箱,把针剂放在冰箱里,感觉不舒服时,就给自己打一针。
在吴向东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了“煤炭行业优秀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淮北市劳动模范”等荣誉,这些是对他过往付出的肯定。如今,他又满怀信心迈向智能化项目建设新征程,力争为行业做出新的贡献。
04
安徽新闻联播报道吴保桥的工匠故事
潜心钻研,淬炼型钢品质
——马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型钢研究所所长吴保桥
“形状还是不太稳定,冷却不够均匀,强度还可以再提高……”连续几天,宝武集团马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型钢研究所所长吴保桥深夜来到试制车间,全程跟踪新产品的试制过程,收集、分析产品技术参数等第一手资料,并给生产一线提出技术建议。
“这批产品是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新型高强度重型H型钢产品,供给东南亚客户。这一产品也是首次生产,现在正处于研发关键时期。”吴保桥告诉记者。作为该企业技术中心型钢研究所所长,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型钢领域的新产品研发,为生产线提供技术支持,为客户提供产品使用规范和技术服务。吴保桥已在此领域深耕26年,无数次见证了型钢制造技术的突破。
年,马钢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国内首条大型H型钢生产线,吴保桥刚迈出大学校门,面临人生抉择。
“我的专业是金属压力加工,做型钢研究,专业对口。毕业时,我听说马钢正在建H型钢生产线,来这里,自己所学知识应该有用武之地。”吴保桥回忆道。于是,他从北京来到马钢,进入型钢研究所工作。
现场跟踪、性能检测、产品解剖、参数记录……参加工作之初,在技术业务岗位上,吴保桥跟随前辈深入一线,参与从研发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潜心研究专业问题。
吴保桥坦言,虽然马钢率先建成国内首条热轧H型钢生产线,但当时我国没有这方面的生产技术以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加上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对H型钢缺乏足够的了解,市场一直难以打开。吴保桥和单位领导主动上门推荐H型钢优势,耐心讲解H型钢优越性能。他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的设计院,终于赢得业内认可。
经过几年的历练和积累,1年,吴保桥开始负责耐火H型钢的研发,这也是他首次独立负责研发项目。
此后,吴保桥带领团队分别开发出海洋石油平台、高强耐火抗震、铁道车辆耐候用热轧H型钢等高端产品,覆盖美标、英标、欧标、日标、国标等规格系列。同时,他与建筑设计专家共同完成了热轧H型钢应用设计手册、钢结构设计规范及相关软件,为国内各行业客户安全、可靠地使用热轧H型钢创造了有利条件。
“每一次研发都是从零开始,要攻克许多难关,很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吴保桥说。
与吴保桥搭档多年的副所长吴湄庄告诉记者:“他对技术问题一丝不苟,要求很高,也很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20多年来,吴保桥及团队累计研发出近个牌号、多个品种规格热轧H型钢,并积极进军全球市场,助力我国从热轧H型钢进口大国变成出口大国。年,吴保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年,他被宝武集团评为“宝武工程科学家”。
来源
安徽国企网综合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