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说到,荷兰阿尔梅勒开办了一所“数字化小学”,学生们人手一个iPad,通过它来学习知识。
老师不再担任教学工作,而是以引导、组织线下活动为主要职责。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速度来自由进行学习,不再有班级、年级这样明显的划分。
这或许就是未来学校的教学模式,那么这种学习方法社会认可吗?
谁在害怕数字化?
一旦实现了教室中的“数字化改革”,教科书出版社就会损失惨重。斯贝恩曾经应邀去斯图加特参加了一个教科书出版商举行的招待会。招待会就在出版商自家的别墅中举行。
“当时,出版社的负责人拿着麦克风大声地对我们说:‘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数码设备,而是教育!’看着他的别墅,我一下子就明白了。”
也有个别出版社在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这件事上表现得很积极。柏林的康奈尔森出版社就为此投资了上百万欧元。
“这是一笔开支巨大的‘预付款’,因为我们尚未从这个项目中挣到一分钱,”康奈尔森出版社数字化部门的负责人克丽丝汀·豪克告诉我,“我们的问题是:目前还没有市场。因为所有教科书的采购方依然在购买纸质书籍。”
如今,德国中学教室中的科技设备配套程度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75%的中学都配备有电视,62%的中学配有磁带录像机,只有7%的学校配有平板电脑。这实在是让人失望。
除此之外,克丽丝汀表示:“目前,纸质课本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也就是说,没有哪个老师愿意在学生面前因为找不到平板电脑的开关而出丑。
所以,我们缺的不仅仅是设备,还有人。汉堡的教师培训专家鲁道夫·卡莫这样总结道:“喜欢上网的人根本不会去当老师。”在他的师范学校中,“准教师”们入学要学习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只是因为私人目的才使用电脑。
这群学生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选修了数码教学课程,而剩下的人则钟情于课本、复印件和投影仪——目前,96%的德国中学教师都是如此。由这样的教师构成的教育队伍至今仍活跃在校园中。想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必须要有改变的意愿。
除此之外,家长也是教学改革的一大阻力。“如果我对学生们说,‘现在打开第90页,把这个练习题完成’,所有人都不会提出任何异议,”斯贝恩说,“可是一旦我掏出iPad,就必须在家长会上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现在用iPad完成这个习题”↑部分家长所看到的景象。
中学辅导员乔安·慕斯·梅尔霍茨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学家站在了反对数码设备的阵营之中:“这就意味着孩子们都应该跑到森林里面去玩,从而彻底远离数码产品!”
慕斯·梅尔霍茨将iPad比作《哈利波特》中“赫敏的神奇手袋”:“这是一个被施了‘无痕伸展咒’的手袋。从外面看它十分普通,但里面却蕴藏着无比丰富的世界。对此,许多人表示出了这样的忧虑:我们可以只接触网络中那些有益的内容吗?”
慕斯·梅尔霍茨警告说:如果这样的恐惧持续扩散下去,会从根本上阻碍“数字化大潮”。被局限的网络世界和由教育机构鼓励发布的一些学习内容跟今天的教科书有什么区别呢?还是一样的枯燥又无聊。
“寓教于乐”让孩子正确地玩游戏
“赫敏的神奇手袋”里有着丰富的内容。这样的做法并不新鲜,视频网站YouTube早已成为了一所非常好的在线大学。在那里,你可以学习古印度的数学运算方法,了解月食的成因和原理,学习如何用可乐和曼妥思薄荷糖制作“火箭”。
相较于坐在书桌前看书,有些孩子更喜欢玩游戏。而“赫敏的神奇手袋”中就有多个寓教于乐的小游戏。孩子们可以借此训练自己的能力,这是单凭做习题很难实现的。
例如,在游戏《粮食的力量》中,玩家要在虚拟环境中解决饥荒地区人民的粮食问题,了解国际人道救援组织的运作流程;在《模拟城市》中,玩家可以自己建立城市,提高城市中居民的幸福指数,控制环境污染和犯罪率;在有着十多年历史的《帝国时代》中,玩家还可以了解到历史书上很少介绍的古代人的生活……总之,几乎每款游戏都会涉及到有限的资源和节约的理念:“你只有三条命!”
英国教育学家安德鲁·伯恩认为,游戏不仅包含着一些对生活学习有益的东西,还将这些内容以一种复杂交错的互动形式呈现出来。
61岁的伯恩教授曾经当过24年的教师,目前正在伦敦知识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数字媒体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在一所英国学校中,伯恩教授采访了一些六年级学生,问了他们一些关于“哈利·波特”的问题,并用镜头记录了这段采访。
“你看她,”教授指着屏幕一个目光炯炯、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对这部小说的看法的女孩说,“她肯定是‘哈利·波特’的忠实读者。她记得书中很多细节。但那个男生却根本不了解这部作品。他应该也认为学校的课本超级无聊。”
但是,这个男生却兴致勃勃地提到了哈利·波特的电脑游戏。“如果以对小说的了解程度为标准进行打分,这个女孩可以得满分,而这个男孩最多也就算及格,”伯恩说,“但这并不公平。那个男生有着丰富的游戏经验,并且能够明确说出自己无法接受哈利·波特的原因:他认为哈利是个‘最会拍老师马屁的人’。除此之外,他还指出了游戏剧情上的几个漏洞。”
伯恩指出,电脑游戏将历史、建筑、音乐、图片和视频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制作如小说般复杂,还要求玩家有出色的多媒体关联能力和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无法在学校里得到训练和提升,反而会被学校遏制。”
线上游戏由于在表现和互动上都很优秀,它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一员。
而与此相对的是,据专家估计,这种多媒体操控能力将在年成为一种极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公司在对员工进行电脑模拟操作培训时,而这类培训在飞行员学校以及军事院校中早就已经非常普遍。
但在中学,老师却始终认为玩电脑游戏是在浪费时间,会导致上瘾,还会使人变得孤僻。两年前,德国乌尔姆的曼弗雷德·斯皮策教授曾义正词严地表示,电脑游戏会让人变得“愚蠢、肥胖、易怒”。在这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电脑会把孩子们变成“数码痴呆”。
游戏也如双刃剑,有人为了组队而练英语口语,也有人只会作弊。
尽管长久以来一直有人在极力反驳这一观点,但它仍旧存在。我们早就知道,媒体时代会“摧毁”年轻人——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曾引得许多年轻人走上了自杀的绝路,而成长和学习同样是有生命危险的。
“曾经,小说这一文学形式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而阅读小说则被视为一种反社会的行为,”安德鲁·伯恩解释道,“而游戏,则是一件需要交流和合作的事情。”
著名教育评论家马克·平恩斯卡也表示,数字编程将成为21世纪的关键技能,与阅读、写作以及运算能力处于同等重要的水平。
而美国的一位作家更是提出,未来将属于那些掌握了人机互联技能的人才——比如那些终日埋头在博霍尔特中学地下室中不断测试开源代码编程语言的学生们。
这是一种可以实现“物联网”的世界性语言。借助该语言,已有许多设备仪器之间实现了实时沟通。
我们不能花钱请人编程吗?当然可以,平恩斯卡表示,“在中世纪,会读书写字的人很少,会写作的人可以通过替别人写信来获得酬劳。”
“数码土著”的21世纪
平恩斯卡把使用手机和电脑长大的年轻一代称作“数码土著”。这些“数码土著”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连计时器都不会设定。在他们眼里,这样的人就是“数码白痴”。
尽管重要,编程在德国的中学里却还是冷门课程,一门只适合长着青春痘、有些书呆子气的男孩的课程。如何才能推动数码编程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领域的新生力量将来自哪里?“
目前,德国信息技术的教育发展状况十分糟糕,”位于波茨坦的哈索普拉特纳学院的院长克里斯托弗·迈内尔告诉我们,“即使是在学生爆满的热门大学中,信息工程专业也总是招不满人。”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哈索普拉特纳学院在学院网站上为中学生提供网络课程。仅在四周的时间里,就有多名用户通过他们发布的网络视频学习编程、进行知识测试或者在编程论坛上就某些复杂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我们的想法是用虚拟课堂代替传统的班级式课堂。”迈内尔解释道。这样一来,学生们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共同学习。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们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我们时常会把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他们的学习能力混为一谈。”
媒体教学专家鲁道夫·卡莫告诉我们。虽然这些孩子们在使用iPad时比我们娴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懂得如何使用这些电子设备。
因此,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他们都要经历一个学习过程,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保护自己,如何防止信息欺诈,如何对付信息暴力,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如何有效过滤搜索出来的信息以及如何找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那些反对数字化教学的人会抛出一系列的数据来证明“在纸上书写”对于理解某项内容的重要性,他们坚称长期使用搜索引擎会让我们的大脑记不住任何东西。
哈索普拉特纳学院的院长克里斯托弗·迈内尔对此颇为不屑:“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我们70岁的老奶奶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了,我们过生日时唱的祝福歌也和她小时候在学校里学的完全不同。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虽然今天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数据,但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已比旧时快捷许多。”
作家马丁·林顿用“数字化气候变迁”这一概念描述了即将到来的数字化大潮:这一改变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但我们却总以为一切都和以前一样。这样的结果就是:有些人会从中受益,有些人则会倾家荡产。
但事实是,数字化的浪潮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孩子们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帮助,才会在巨变中站稳脚跟。
本文有删减,如果您想阅读全文,看看给孩子iPad到底值不值,欢迎您阅读原文。
欢迎您浏览GEO视界的kindle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