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扶梯转角处,读书时代,我自己组装了几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类书籍。
90年代并不富裕的年代,农村家庭很多只是刚刚过了温饱线,包括我家。当别人家小孩早早地被父母教育着如何挣钱的时候,妈老汉总是教育我要多读书,那时候总不理解为何要别人去教自己去做事。不应该是自己有啥兴趣就干啥么?
以前五点放学回家,父母出去打工,自家农活不是很多,基本上放学回家就是面对书架坐在地上,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架上的书籍,这些书籍有些是我当时在学校读的,有些是以前大孩子读书剩下的,有些甚至是父母那时候读书留下来的旧书。虽然旧,但是很多知识点和解题技巧至今难忘,确实非常经典,很多书籍编制都是大科学家、大学者亲自参与编写的,非常简单明了,小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
很多时候自己流浑然不觉,那专注的神情、小小的背影、读书的姿势,自己年少时那些读书的时光。确实让自己受益匪浅,后来在学校每年期末考试,几乎都能干到班级前五。
我小的时候,由于家里经济拮据,并没有像现在很多家庭请家教,报取各种培训班,所以当时自己除了读书厉害考高分以外,并没有什么其他技能。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自己小时候阅览各种老旧的启蒙书籍。直到高考结束后,自己才意识到读
书是一件费钱的事,从高中每月要从家里要二百块的时候,有次老汉儿说要去借的时候突然有种莫名心酸。如果去了大学每年花销一万的时候该是怎样的困难?所以高考完以后就直接去工厂打工了,当时自己心想,没考上就在这里继续打工,考上了就辞职去读书,刚好两个月也能先挣一年学费。生活费再做点兼职解决。
虽然父亲一直很支持自己读书,无奈农村挣钱没那么容易,微薄的收入维持家里日常支出已是捉襟见肘,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读书,那时候也没有免费教育,每年学费生活费都是要自己交的。就连那时候学校倡导学生交意外保险,交钱买校服,买英语复读机这些的时候,别的同学都买了,唯有我一样没买。不为别的,就因为没钱。
记得小学毕业以后,有的同学就开始跟着父母出去做事了,我好像分还算好,没有成为其中之一。当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只有一半的人上了普通高中,另一半流向中专、职校等,后来几年听说他们就出去打工了。后来也没了消息,高中更加残酷,像我们这种小县城高中,每个班可能就十来个上二本线,其余能复读的可能会复读,有的直接去了大专。走向大学以后,一个班三十多人来自全国各地,这个时候即使自己以前无论多优秀,来到大学,有种从未有过的压力油然而生,因为能来这里的人都是和你自己差不多的人,如果后期不努力,排全班最后一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大学毕业以后,班上有四五个去读了研究生,后来听说还有名校三个博士。
但是自己考虑到自己的家庭情况,大学毕业后就签了家知名国企工作了,干了一年,虽说是国企稳定工作,只能说穷的稳定,而且做的工作感觉就像混日子,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后来自己出来进公司,学了机械设计,软件编程,也成功考了工程师职称,一个月两万左右的收入。可惜好景不长,公司业务萎缩,工资都出现拖欠状况,后来又跳槽研制机器人,在老家附近,每个月万把块左右,加上疫情反反复复,这时候才明白在国企一个月拿个四千来块钱多重要,没那么累,没那么多压力。
而今,年过不惑之年的我,小学初中同学几乎已经没了音信,初中高中时候有那么几个考上大学的已经在我们县城做了乡镇公务员,医院做医生或者学校做教师。大学毕业的有像我一样的在各行各业,也有继续读博士或者在研究院做研究员的。
做工程师读书已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因为现在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稍不注意就会落后于社会步伐。伴着鸟叫虫鸣,在晨光渐露中,在暮色四合时,无论多么忙碌,我总要抽出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工业编程,工业设计,机械制造这些。
生命如同逆水行舟,在从此岸到彼岸追寻的旅途中,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越来越多家长吃了没读书的苦,也在让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多读书,也没必要早早辍学去打工挣钱。无论是“向来枉费推移力”,还是“此日中流自在行”,都逐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哪怕我只是天地间一粒小小的尘埃,生存之道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