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计算机问世以来,编程便应运而生。编程是计算机学科的基本功,编程教育最早是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出现的。年以后,中小学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编程教育开始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信息素养的培养绝不能简单化为编程操作,它更加重视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
换句话说,无论是过去那种枯燥的代码书写,还是现在这种有趣的图形化编程,如果只是在简单化、机械化的进行技能操练,为了编程而编程,那就无法形成学生们终身受用的素养。编程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代码、学会编程技能,而是通过学习编程,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所需的系统思维和方法。编程是手段,信息素养才是目的。
由于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未研制出来,现行的教材“落伍”于时代,特别是编程教育仅作为选修章节出现,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编程教育极少开展。而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编程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大力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在兴趣小组、素拓课程、社团活动中开展机器人、创客、编程等教育活动。
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都颁布了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使包括编程教育在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有据可依。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一直没有纳入课程体系(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始终没有相关的课程标准,因此,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亟待研制出台,实现义务教育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机衔接。
当然,课程标准的研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现阶段,无论是义务教育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研发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组织编程等教育活动,还是校外培训机构开展机器人、编程、创客等少儿培训,都要自觉地参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不偏离信息素养培养大方向的前提下,按照相关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合理设置课程。
学校是教育的主渠道,要承担起开展少儿编程教育的主要任务,校外机构则要成为满足学生们个性化发展和差异化需求的重要补充。
少儿编程并不是为了教孩子学习编程的知识,而是教他们学习一种“计算思维”。少儿编程真正能带给孩子的东西,是一种思维层面的变化,比如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正因为如此,壹号机器人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更强调趣味性。
编程思维的核心是获得“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技能可以反哺孩子其他任何领域的学习。
孩子学编程有什么用?
1.计算思维实际上包括了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其中最重要的是抽象分析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在编写程序时,首先需要把一件事情抽象出来,再用逻辑化的方法表达出来,所以编程的过程就是锻炼抽象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的过程。
2.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习编程可不仅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而且对数学理解、英语兴趣、严谨理念、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
3.孩子通过编程,可以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亲手制作出来。这个过程虽然有艰辛,但是因为是孩子们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们都很愿意去克服困难。并且在完成过程中,他们又会萌生新的想法,或者进一步将想法具体化。在遇到问题时,他们急于得到帮助,所以提问的问题也会越来越简短和清楚,思路越来越明确。甚至会主动寻求同学的帮助,也会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主动地分享给伙伴。
4.再熟练的程序员也无法确保编写的程序百分百地正确,同样,孩子们在编程时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需要去分析为什么会有目前的效果,原因在哪里,应该如何去修改……所以说,“出错”是孩子们最佳的学习机会。
这时,孩子们用倒推法,也叫回溯法,重新去阅读程序,分析可能出现问题的指令段,然后定位到该段程序,重点逐条指令分析,并与结果对比、修改……直到解决问题为止。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思路的过程,分析和差错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
来源
网络
除杰铖思得乐机器人学苑原创文章外,在线分享和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少儿编程教育在中国的传播,仅做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客服,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Theend——
杰铖思得乐机器人学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