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张图详解98个常见网络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其实很简单,但是套上专业名词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会让人云里雾里。其实理解了网络名词,再去学习网络,会感觉像打开了任督二脉,发现网络不过如此。因此,掌握一定数量的网络概念名词是很有必要的,现在有一本汇总了98个常见网络名词和60张配图的武林秘籍,见你有缘就送你了。

1、电路交换:在通信开始前,通信双方要在网络上建立专属信道来发送数据,信道至少会持续到通信结束才会断开。

2、包交换:又叫做分组交换,是将数据分为多个消息块(即数据包),再通过网络对每个数据块进行单独传输选路。

3、网络协议:为在网络中传输数据而对数据定义的一系列标准或规则。

4、协议栈:网络协议的具体定义或具体实现。

5、万维网(WWW):可以通过URL地址进行定义、通过HTTP/HTTPS协议建立连接、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的网页资源空间。

6、局域网(LAN):在一个有限区域内实现终端设备互联的网络。

7、城域网(MAN):规模大于局域网,覆盖区域小到一个方圆数千米的大型园区,大到一个城市圈的网络。

8、广域网(WAN):跨越大范围地理区域建立连接的网络。

9、互联网(Internet):通过各种互联网协议为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设备建立互联的全球计算机网络系统。

10、物联网(IoT):通过内置电子芯片的方式,将各种物理设备连接到网络中,实现多元设备间信息交互的网络。

11、云计算(CloudComputing):通过互联网为计算机和其它设备提供处理资源共享的网络。

12、大数据(BigData):通过汇总的计算资源对庞大的数据量进行分析,得出更加准确的预测结论,并用来指导实践。

13、SDN:指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并通过提升网络编程能能力,使网络管理方式更优。

14、数据平面/转发平面:指网络设备中与判断如何转发数据和执行数据转发相关的部分。

15、控制平面:指网络设备中与控制设备完成转发工作的相关部分。

16、操作系统:一种安装在智能设备上,为操作智能设备消除硬件差异,并为程序提供可移植性的软件平台。

17、图形用户界面(GUI):指用户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通过点击图标等可视化图形来完成设备操作的软件界面。

18、命令行界面(CLI):指用户需要通过输入文本命令来完成设备操作的软件界面。

19、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简称,也叫做内存。安装在数通设备上与安装在计算机中的作用相同,即用于存储临时文件,断电内容消失。

20、Flash:安装在数通设备上,与计算机硬盘的功能类似,用来存放包括操作系统在内的大量文件。

21、NVRAM:非易失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简称。用来保存数通设备的启动配置文件,断电不会消失。

22、Console接口:即控制台接口,通过Console线缆连接自己的终端和数通设备的Console接口,使用终端模拟软件对数通设备进行本地管理访问。

23、OSI模型:为规范和定义通信网络,将通信功能按照逻辑分为不同功能层级的概念模型,分为7层。

24、TCP/IP模型:也叫做互联网协议栈,是目前互联网所使用的通信模型,由TCP协议和IP协议的规范发展而来,分为4层。

25、应用层:指OSI模型的第7层,也是TCP/IP模型的第4层,是离用户最近的一层,用户通过应用软件和这一层进行交互。理论上,在TCP/IP模型中,应用层也包含了OSI模型中的表示层和会话层的功能。但表示层和会话层的实用性不强,应用层在两种模型中区别不大。

26、传输层:指OSI模型的第4层,也是TCP/IP模型的第3层,在两个模型中区别不大,负责规范数据传输的功能和流程。

27、网络层:指OSI模型的第3层,这一层是规范如何将数据从源设备转发到目的设备。

28、数据包:经过网络层协议封装后的数据。

29、数据链路层:OSI模型的第2层,规范在直连节点或同一个局域网中的节点之间,如何实现数据传输。另外,这一层也负责检测和纠正物理层在传输数据过程中造成的错误。

30、数据帧:经过数据链路层协议封装后的数据。

31、物理层:OSI模型的第1层,这一层的服务是规范物理传输的相关标准,实现信号在两个设备之间进行传输。

32、互联网层:TCP/IP协议中的第2层,功能与OSI模型中的网络层类似。

33、网络接入层:TCP/IP协议中的第1层,作用是定义数据如何在两个直连节点或同一个局域网的节点之间传输,TCP/IP模型中的这一层结合了OSI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功能。

34、封装:发送方设备按照协议标准定义的格式及相关参数添加到转发数据上,来保障通信各方执行协议标准的操作。

35、解封装:接收方设备拆除发送方设备封装的数据,还原转发数据的操作。

36、头部:按照协议定义的格式封装在数据上的协议功能数据和参数。

37、双绞线:将两根互相绝缘的导线按一定规格缠绕在一起,以便它们互相冲抵干扰,从而形成的通信介质。

38、光纤:为实现数据通信,利用全反射原理传输光线的玻璃纤维载体。

39、IEEE.3:IEEE组织定义的以太网技术标准,即有线网络标准。

40、IEEE.11:IEEE组织定义的无线局域网标准。

41、奇偶校验:接收方对比接收的数据与原始数据时,检测数据的二进制数位中“1”的奇偶个数是否相同,从而判断数据与发送时是否一致的校验方式。

42、校验和:接收方对比接收的数据与原始数据的校验和是否相同,判断数据与发送时是否一致的校验方式。

43、循环冗余校验:接收方通过多项式除法判断数据与发送时是否一致的校验方式。

44、共享型以太网:所有连网设备处在一个冲突域中,需要竞争发送资源的以太网环境。

45、二进制:逢2进位、只有0和1表示数字的计数系统。

46、十六进制:逢16进位、用0~F表示数字的计数系统。

47、冲突域:通过共享媒介连接在一起的设备,共同构成的网络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同时只能一台设备发送数据包。

48、交换型以太网:连网设备互相之间不需要竞争发送资源,而是分别与中心设备组成点到点连接的以太网环境。

49、MAC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