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代表等围绕“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郑志明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钳工特级技师
我从事的是汽车制造业,见证了我国汽车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历程。从八十年代研制我国第一台微型车时,曾经拆解国外汽车零件研究,到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享誉全球,我国正一步一步从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迈进。在关键核心领域,我和我的团队不断创新,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微型汽车后桥全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国技术不输国外。
去年,我非常光荣地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在广西代表团的讨论会上,面对面地向总书记做了汇报,总书记的嘱托我牢记在心,深感责任重大。我今后将不断努力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不断培养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我相信,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舞台会越来越宽广。
提问环节
封面新闻记者:
从一名钳工成长为行业专家,您认为成长过程当中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您把工艺发明到如此精细的目的又是什么?
郑志明:
我认为,我的特质就是不服输,我喜欢把问题和困难当做学习和提升的机会。举一个例子,有一年我们公司汽车后桥出现噪音,导致整车产生了噪音,这个时候我们就去研究,为什么会产生噪音。结果我们发现,是减速器壳体加工误差造成了汽车噪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得把减速器的壳体误差解决掉,就要对加工壳体的设备进行调试,恢复它的精度。要恢复精度,就必须对加工的动力头进行空间位置调整。其中高度方向就需要调整0.mm的误差。当时车间里很多工友都认为这0.mm太精细了,它相当于头发丝的1/40,觉得不可能调出来,但是我不服输,就手工把这0.mm调整回来,解决了设备误差给减速器壳体带来的误差,也就解决了产生汽车噪音的问题。
刚才记者朋友也问到了,为什么要把加工工艺的精度提高到如此精细的程度,那是因为我们汽车零件加工设备的精度要远比汽车加工零件的精度高出很多,就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汽车零件的合格和品质,最终保证我们汽车的整个品质。所以我觉得,我们这样做是值得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后我们也将继续用工匠精神去研究更加精密的设备,服务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香港中评社记者:
社会上有一种看法是,技能人才的身份地位不高,请问对此怎么看?
郑志明:
我认为,如今技能工人成长的空间更加广阔了,上升的空间也更大了。就拿我个人来说吧,我是年被评为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在当时应该算是“天花板”。年国家出台了“双向互评”的政策,打通了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之间的职业发展通道。年,我被评为了高级工程师,成为“双师型”人才。
年,我又被评为了广西首批特级技师,突破了我预期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我们公司也在不断改进技能人才的薪酬制度。高技能领军人才,可以拿到企业中层领导干部的待遇,而且公司还制定了特聘专家津贴制度,还有技能津贴补贴等。这些制度的建立,极大激发了技能人才的干劲。
另外,现在技能人才不但薪酬待遇提高了,社会地位也不断在提高,像我去年当选为二十大代表。在我身边的技能人才,像我们的铣工丘柳滨,他是自治区党委候补委员。我们车工周颖峰,还是人大代表。所以我认为,不管是什么出身,都能够成长成才。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对于有志加入到技能人才队伍的年轻人,你有哪些建议,让他们更好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郑志明: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觉悟。为什么呢?我说说我这二十多年来在企业里面的经历,或者我看到的一些现象。
过去在工厂里面,基本上是工人围着设备转,在生产线上,基本上都是靠工人的手工操作来完成各种生产。而现在,工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车间里面基本上是机器人围着设备转。在生产线上,基本上可以看到的都是机器人智能化、自动化操作,完成各种加工。这个时候,也对广大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要学会机器人自动化控制技术,还有数控编程技术等。另外还有很多精密的仪器、设备装备、组装调试还需要人工来完成,这就需要我们技能人才掌握高超的技能,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更多先进的技能、先进的操作方法、先进的工艺,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所以我认为,现在有志加入技能人才队伍的年轻人,要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当中,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期编辑:张子璇
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