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及机器人会将人类的各个工作岗位替换掉,被点名的总是劳动力岗位,而富有创造力的岗位总是“幸免于难”,但随着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切皆有可能。近日,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个可以智能移动的实验室机器人,每天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并在8天完成次实验,自主找出比初始配方好6倍的催化剂。
此前,Wiredmagazine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出席中国机器人峰会时指出,“我们将会认识到,其实创造力是一种非常机械的过程,事实上它是一个我们可以编程的过程,我们能够建成创造力的程序,就我们当前的科学标准来说,有些东西是很精神层面的,但我认为它的过程会变得非常机械化,AI的创造力与我们的创造力是不同的。”
Wiredmagazine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
据悉,机器人科学家的“大脑”使用搜索算法,在万个候选实验的10维空间中导航,从而根据前一个实验的结果确定下一步要进行的最佳实验。在这一基础上,它在没有研究团队的额外指导的情况下,在短短8天内自主发现了一种活性比初始配方高6倍的光催化剂混合物——相比之下,人类完成这一结果需要耗上几个月!
机器人“科学家”登上《自然》杂志封面
此前,不少人认为,人类最后一块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神圣的领地,是感悟力、创造力。除了机器人科学家外,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机器人画家、诗人等角色,和人类一样,机器人在创作出这样富有感情的作品之前,也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了反复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通过“模仿—创造—大规模生产”的演进,集成背后的机器学习、情感计算后,机器人“吟诗作画”、“搞科研”对应人类某种富有创造力的行为,而不是对人类劳动的简单替代。但通过编程,把人类的创造力提取出来,写一个代码给机器人,目前来说还是很难的。因为人类自己也不知道人类的创造力是哪里来的。但可以通过自然分析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就是自然的进化。只能通过演化的方法来设计机器人,有物理的模拟器加在这个机器上,使其演化、进化。
虽然机器人科学家在这项特定的研究中,相比于人类展现出诸多优势。除了速度上的巨大优势,机器人不会像人类一样产生确认性偏差,并且犯错的几率也较低。不过正如凯文·凯利所言,人类的创造力与机器人的创造力完全不同。通过编程使机器人从事部分创造力的工作,能够让实验更加自动化。未来,若机器人成为研究团队的一员,也可以提高实验效率,从而让人类研究者拥有更多时间进行更深度的创造性思考。人类能够创造出有自我意识、会自我复制、有创造力的机器人吗?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将紧扣时代脉搏,通过主旨报告、企业家论坛、主题论坛等活动,与海内外著名专家、企业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共同探讨机器人行业所面临的转机与挑战,推动前沿基础理论创新,加速机器人产业链生态布局。因疫情防控需要,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将延期举办,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衷心希望各位业界同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