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首次中科院开辟哺乳动物染色体编辑新

天目新闻记者谢履冰

作为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染色体被编辑后会发生什么?

8月2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报道了一项来自中国团队的重磅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医院的李伟研究员与周琪研究员团队合作,首次在全球实现了哺乳动物完整染色体的可编程连接,并创建出具有全新核型的小鼠。这突破了已有的生物工程技术,有望用于治疗有关染色体的疾病。

染色体在细胞中的组成及形态特征被称作“核型”。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上,一个物种的核型历经百万年,才会产生微小的变化。如啮齿动物每百万年会发生3.2至3.5次染色体重排,灵长类动物每百万年会发生1.6次染色体重排。

而染色体重排,即染色体发生断裂,并与别的染色体相连,构成新的染色体。生物学家认为,这可能促使了物种的进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类和大猩猩,这两者的染色体高度相似,区别之一就在于大猩猩的两条独立染色体在人类细胞中融合为一条。

不过,对个体而言,染色体重排往往会诱发疾病,如不孕不育、单亲二倍化疾病和儿童白血病等。如若人类能对染色体进行精准重排,无疑为这些疾病的治愈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染色体精准重排率先在酵母上获得成功。然而,相较于基因组组成简单且为单倍体的酵母,哺乳动物的基因组更为复杂。如何在哺乳动物上实现完整染色体的重排,一直是个难题。

染色体编辑后的小鼠图源:EurekAlert

李伟与周琪团队合作,历时四年才打破了这个技术瓶颈。他们利用小鼠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和CRISPR基因编辑工具,成功将最长的染色体1号和2号进行正反连接,并将中等长度的5号和4号染色体进行首尾连接。他们发现,这些染色体在连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染色体断裂,并进行重新连接。

最终,研究人员得到了三种不同排列的核型。其中,4号和5号染色体连接的小鼠没有表现出明显异常。这种小鼠还能与普通小鼠产生后代,但生育率远低于普通小鼠。2号染色体连接到1号染色体头部,无法培育出成活的小鼠。与4号和5号染色体融合成功后的小鼠相比,相反的连接方式会产生体型较大、身体发育更慢的小鼠。

据科学新闻网EurekAlert,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后、第一作者之一王立宾解释,染色体重排后,分离方式的异常导致小鼠生育力减弱。这表明染色体重排是物种进化的驱动力,它对建立生殖隔离非常重要,也为哺乳动物合成生物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这也是该技术首次成功应用于哺乳动物,不仅能为理解物种进化提供更多信息,还有望应用于纠正错位或畸形的染色体、治疗疾病。

论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