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科技巨头,就如同“食物链顶端的狼群”,身处技术的高地,傲视群雄,入局智能汽车,不过是蓄谋已久。
在国内,以华为、BAT为代表的科技巨头,都已经纷纷入局智能汽车。不久前,“上汽+阿里”的智己汽车已经发布,百度与吉利汽车已经牵手成功,华为则携手长安汽车、+宁德时代组成同盟,更传闻腾讯可能入伙。
吃瓜群众不仅要问:为什么科技巨头都要入局智能汽车?智能汽车的门槛真的这么低吗?难道这是一场“有钱”就能玩的游戏?
当然不是!
科技巨头入局智能汽车的背后,既是技术与实力的自信,其实也有资本层面的诉求。
在风口之上的“飞车”
新能源车,乃至智能汽车,无疑是眼下最大的风口。
将一碗小米粥煮得“真香”的雷军有一句投资界人尽皆知的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智能汽车不仅享有政策的利好,更是技术成熟后的大势所趋,加上汽车行业本身在市场规模、利润空间给人的巨大想象,自然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因此,除了特斯拉、理想、小鹏、蔚来这些专注造车已久的企业之外,那些在资本、技术上都有优势的科技巨头想分一杯羹也就不足为奇。
早些年,科技巨头多数还在观望,最多不过是投资一些汽车项目。到了最近几个月,就已经纷纷自己“造车”,唯恐晚入局一步,风就停了。
然而,偌大的市场,风口之多,自然不只一个,为什么偏偏是智能汽车更具吸引力呢?答案就在于智能汽车能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信心。
让资本也飞起来
去年年底,百度即将造车的计划刚刚见诸于媒体,股市便闻声而动,其股价随即大涨13.83%。直到今天,百度的市值在亿美元以上。要知道,在2个月前,百度的市值仅在亿美元以下。
时间回到年,百度市值历史最高时,超过亿美元。彼时,是得益于其在AI技术上的领先。这次,则与百度在智能汽车的布局息息相关。
一个科技公司上市,如果要保持股价上涨,就必须给予资本市场足够的“信心”,让市场看得到“有前景”。前些年的百度,搜索业务提升空间有限,团购、外卖、直播均不温不火,市值也一直处于很平稳的状态。
相较之下,蔚来汽车的市值已经超过奔驰母公司,特斯拉市值早已超过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车企。
面对如此高的市值,有人抱着“泡沫”的顾虑在看戏。其实,并非这么简单。特斯拉超过的市盈率就说明了一切。
所谓的“市盈率”,就是公司市值与年度净利润之比。简单的数学计算便得知,市值相同的公司,如果净利润越低,市盈率就越高。
苹果公司的市盈率约30,阿里巴巴市盈率约37,茅台市盈率约60。也就是说,很多巨头的市盈率基本都在两位数。而拼多多、蔚来汽车等没有市盈率的公司,是因为它们虽然市值高,但是不盈利。
市盈率对于资本市场的意义在于,其数值越高,越能代表投资者对它的信心。而特斯拉接近四位数的市值,代表的是怎样的发展前景,自然不言而喻。
因此,除了没有上市的华为,科技巨头入局智能汽车,或多或少都有让资本飞起来的考虑。
技术优势的力量
而从另外一个层面讲,企业总归是要盈利的。汽车是迄今为止技术要求最全面、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没有技术和实力上足够的优势,科技巨头也不会如此“草率”。
技术上,智能汽车与传统汽车还是有差别的。传统汽车对于发动机、变速箱的技术要求极高,这也是欧美、日本等国的车企绝不外传的核心技术,也是中国的传统车企难以超越这些汽车巨头的壁垒之一。
然而,智能汽车采用新能源,不需要发动机和变速箱,使得新入局的科技巨头避开了这些技术难题。
除了能源使用带来构造上的差异外,智能汽车与传统汽车的不同,还在于智能汽车的“智能化”——依靠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技术,实现新型汽车的智能,甚至实现人、车交互。
这恰恰是华为、BAT等科技巨头的优势。科技巨头在智能算法、编程技术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在汽车上的应用,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不过是置换了应用场景,并无过多新的技术挑战。百度的Apollp无人驾驶汽车,早已上路试行。
况且,未来的汽车产业链中,智能汽车作为一个终端应用,将依托于软件的开发实现更多应用,与现在的智能手机如出一辙。届时,掌握了终端的公司,就有了构建生态的基础,空间之巨大,就看你的想象力有多大。
这些科技巨头,就如同“食物链顶端的狼群”,身处技术的高地,傲视群雄,入局智能汽车,不过是蓄谋已久。智能汽车,虽然风口巨大,但一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竞争,早已悄然开始。